1、“午门斩首”中的“午门”指紫禁城的正门,即北京故宫的南门。该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,因居中向阳、位当子午而得名。其平面呈凹字形,由墩台和城楼构成,俗称“五凤楼”,是明清皇家举行颁朔、献俘等重大典礼的场所,象征皇权威严。不过,历史上并无“午门斩首”的制度。午门作为神圣的礼仪空间,从未用于执行斩首。
2、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,也是明代处罚大臣的地方。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上的午门,通高395米。它的建设始于明朝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后于清朝顺治四年(1647年)和嘉庆六年(1801年)进行了重修和再修。午门因位于子午线上,向阳而立,故得名。它前面有端门、天安门(皇城正门)和大清门,后面则是太和门。
3、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,明代时处罚大臣的地方。午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,通高395米,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清朝顺治四年(1647年)重修,清朝嘉庆六年(1801年)再修。午门居中向阳,位当子午,故名午门。其前有端门、天安门(皇城正门)、大清门,其后有太和门。
4、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。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,环抱一个方形广场。北面门楼,面阔九间,重檐黄瓦庑殿顶。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,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,形如雁翅,也称雁翅楼。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。威严的午门,宛如三峦环抱,五峰突起,气势雄伟,故俗称五凤楼。
5、就是如今故宫正门的那个午门。因为午门以内便是皇帝的“神圣”禁宫,处刑不能在宫内,所以要带出午门,在宫外施刑。顺便一提,“午门斩首”只是民间说法,午门外的施刑并非斩首而是廷杖。明代斩首示众是在大街上,清代则指定地点为菜市口。

黄霸善于治理郡县,为官清廉、外宽内明,文治有方,政绩突出,后世常将黄霸与龚遂作为“循吏”的代表,并称为“龚黄”。 徐有功(640—702)名宏敏,字有功,唐洛州偃师(今偃师市缑氏镇)人,徐有功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。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。历经蒲州司法参军、司刑(大理)寺丞、秋官(刑部)郎中、侍御史、司刑寺少卿等。
对于况钟(1383~1443年),了解他的人并不多,熟悉他名字的人也很少,但在明代初期况钟却是个响当当的名人,是个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官员。
施世纶为官清正廉洁,秉公执法,不畏权贵,勤于民事,在民间素有“施青天”之誉,被康熙帝称为“江南第一清官”。哪么他究竟又做了哪些事获得了人们的敬重,跟着小编一起接着往下看看吧。 当官的又经常克扣漕米、敲诈船丁。世纶就坐在淮河边,等漕米过来时,亲自上船开舱检视米色好坏份量多少。
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(999年),于宋仁宗天圣五年(1027年)考中进士 [3] ,被授任为大理评事,出任建昌县(今江西永修)知县。因父母年迈,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,遂改授和州(今安徽和县)监税,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,包拯就辞去官职,回家赡养父母。
包拯他为人清正廉洁,中国古代和现代,都对包拯交口称赞,都是由包拯他一生为民做主,不惧强权,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大清官。
包拯(公元999-公元1062年),字希仁,庐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)人,汉族。出身于官僚家庭。生于北宋咸平二年(999年)。天圣朝进士。累迁监察御史,建议练兵选将、充实边备。奉使契丹还,历任三司户部判官,京东、陕西、河北路转运使。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,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。
1、当然有,于成龙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。于成龙(1617年9月26日—1684年5月31日) 字北溟,号于山,清代山西永宁州(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)人。1661年(清顺治十八年),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,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,百姓安居乐业,全力耕作土地。1667年(清康熙六年),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。
2、清朝有两个于成龙,写奏折的这个于成龙是山西人,时任两江总督,人称“大于成龙”。被推荐的这个于成龙是直隶人,时任通州知州,人称“小于成龙”。而本文的主角,则是大于成龙,他被誉为“清朝第一廉吏”。
3、现今于成龙故居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,住着于成龙的第十一代世孙。 在方山县境内被发掘的于氏文物有80多件,征集到关于于成龙的民间故事有100多篇。现如今于成龙故居、家祠、墓地等都保存完好,这也是中国历史人物保存最为完整的遗物之一。于成龙清正廉明的事迹流传民间,人们提及他就非常崇拜。
4、生平简述:于成龙是清代山西永宁州人,他在罗城县任知县期间,明确保甲制度,使得百姓安居乐业,全力耕作土地。后来,他升任四川合州知州,并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,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,深得百姓爱戴,被康熙帝赞誉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